用户名: 密码:

专访:BBC互联网设计师范伟明

2009-10-09 13:48:18 作者:未知 来源:视觉中国 网友评论 0

范伟明先生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院(现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),平面设计硕士。

范伟明先生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院(现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),平面设计硕士。移居英国后获伦敦圣•马丁艺术设计学院设计研究 硕士。

\

范伟明先生在设计的理论和实践上均获得诸多成果。在国内期间担任设计总监,编辑和教学等工作,多次获设计奖项,他的作品和文章在国内和国际刊物上发表,并在国际包装会议上作主题演讲,还曾担任韩国设计杂志的海外特聘编辑。
 
  出国以后,仍从事设计。自1999年起,在BBC英国广播公司国际台未来媒体部(BBC World Service future Medi范伟明) 从事互联网设计。他所参与和主持设计实际的项目多次获得了国际奖项。 并获得过BBC部门的个人价值奖(范伟明n individu范伟明l V范伟明lues 范伟明w范伟明rd)。BBC 国际台的网站是一个多语种的网站。范伟明先生在如何把握全球化和地区化的关系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。
 
  记者:BBC未来媒体部的团队结构?
 
  范伟明:这是一个比较综合的团队,有设计师、程序员、编辑,还有M范伟明nger,我在里面做的是设计工作。
 
  记者:未来媒体部的工作流程是怎样的?
 
  范伟明:项目确定之前,和项目确定之后我们都会做大量的数据收集工作,包括用户、市场、竞争对手这几大块内容。有的是自己做,有的是由团队的其它成员做。把这些数据全部收集起来之后,我们才开始做设计。设计完之后有草样、概念或想法,再反馈给用户,进行测试。通过很多种方法。市场调查的话有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来做、公司市场部来做,还有是自己来做调查。调查方法有小组讨论、面对面访问、还有问卷调查,网上调查。还有一个叫 c范伟明rd solution,就是将网页主要的栏目写在卡片上,然后让用户来排列组合每个栏目的位置。比如有二十个栏目,按什么样的顺序和组合放在几个大的导航下。我们会请十个人,他们每个人的排列方式都不一样。我们就能从中找到一些解决方法。
 
  这是一个互动、循环的过程。不是一条线下去不往回走了,而是来回走,是设计之后回到用户、编辑、老板,然后再返回给设计,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。大部分的设计都是这样,用户测试后会预先推出去看看用户反馈,这就是测试版,推出去几个星期或一个月后再重新评估,对问题进行解决。不管你做多少用户测试,真正的产品推出去还是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,过段时间还会重新调整。这也是网站需要不断改版的原因。

记者:用户调查样品量是否有标准?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?
 
  范伟明:样品多少并不重要,只要调查是权威的,是自己拿给用户做、或者自己观察的。还有就是数据要准确。会有不同的情况,有时候只通过公司内部同事做测试,而有时可能会在印度,在美国在巴西都做过。大的项目,像我们最近做的一个网页更新,我们就跑到印度、美国去做了测试。但是如果是一个小的项目,就不用做得太多,公司内部人员互相测试一下就解决问题了。
 
  我们在做用户调查的时候,设计师也会参与进来讨论把设计中遇到的问题,说出来。很多调查问卷的题目也是由设计师策划的。其实很多经验让设计师在用户体验之前就知道了问题所在。用户调查通常有两种,一是大兵团作战,通过正规咨询机构测试来做成报告。还有一种就是设计师自己做调查,通过听和说,把自己的经验方法,以及其它使用情况,告诉你的同事。因为调研报告是第三手资料,是别人做好之后给我们的,这与亲自体验的感觉不一样。
 
  所谓用户体验研究,市场调查、用户调查等,不管用哪种名称和称呼它,它都并不是提几个问题就可以了,从广义上来讲,应该是通过对用户的研究,对用户的观察,发现什么才是用户真正需要的东西。

记者:有没有用户情景体验的过程?
 
  范伟明:当然有,我们有时会请专业的调查咨询公司,一对一的测试。由编辑人员、设计师或者老板去观察。要么现场屏幕上的操作,要么在玻璃墙后面观察。看了之后得出的结论和体会也是不一样的。得出结论以后会改动再测试,一般做两到三次,但小产品的话,可能一次也不做。如果只是一个栏目、一个专题,就不用做那么复杂,用设计师本来的经验、体会就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 
  记者:作为一个设计师,如何平衡创意与用户体验之间的需求差异?
 
  范伟明:从设计的角度来讲,设计与艺术有本质的区别。艺术就是可以随意创作。而设计会有一个用户体验的前提。必须在这个前提下进行设计。只是说怎么用艺术上更好地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。设计不是艺术,但是它有美学的成分。但本质不是艺术,而是为用户服务。要站在用户的角度去创新。这两点没有矛盾。
  这里我们应该理解创意、创新的概念。就广义来讲,创意并不是画抽象画,从产品设计的角度,把产品做得好,做得对用户有用,就是创新。
 
  设计在于根据采集到的信息,通过设计师来演驿。不同的设计师有不同的解决方案。这个就是设计师需要做的事情。而怎么去演驿怎么去解决得更好,同样一个问题,十个设计师有十种方法去解决。每个设计师对设计的理解都不一样。你的比他的好,对用户有用这就是创新。

记者:互联网的用户体验与产品的用户体验有差别么?
 
  范伟明:我觉得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。只不过使用方法不一样,互联网是用户通过点击,互联网可用性的评价标准就是与用户互动做到了什么样的程度。产品则是用户怎么用它,产品和人之间的互动,而互联网是网与人的互动,本质上是一样的。
 
  记者:您怎么评价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可用性?
 
  范伟明:国内一些高端的企业已经把国外最新的概念引进来。或者有过之而不及。比如,WEB2.0 在中国好像只要是个网站就强调WEB2.0 ,实际上,在国外,这一点上是比较谨慎的。有所取舍。不同的网站有不同的用户,不同的用户对于网站的需求也不一样。如果用户没有这方面的需求,就没有必要跟风去做,认为现在是2.0了。我们必须上,不上就落后了。其实对于用户来说,他对于什么是WEB2.0也许并不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。很多网站对于用户到底要不要,为什么要,要的是什么都不清楚。如果你做用户体验研究就知道,不是每一个网站都必须要2.0、3.0BBC在WEB2.0的路上是走得比较慢的。并不是说他们不知道WEB2.0,我们几年之前就讨论过是不是要按照“用户产生内容”来做。BBC专门为一点做了很多用户调查。最后决定不要。因为用户说不要。他们说上BBC就是为了听BBC怎么说,看BBC怎么说,不是来看其它人的观点的。但也不是说BBC没有,只是相对谨慎,BBC会选取一些编辑后的论坛用户内容来放到网站上,考虑到各种观点的平衡,这一点跟中国不同。  
 
  所以互联网还是要从产品特性出发,要不盲目跟风。我发现中国有一个现象。很多网站都是千篇一律,一个风格,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。每个网站都会有两张轮换的大图。所有的网站都有。奥运会期间,新浪有了火炬的背景,后来所有的网站都用这个背景,哪天一个网站拿下来了,所有网站也跟着没有了,没有根据自身的特点来做。觉得别人有了,我也要有。别人12寸的图,我就来个12寸的。这个是从众心理,互联网应该避免这样做。
 
  记者: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国UX行业的发展现状?
 
  范伟明:我感觉在中国有两个分化,一些高端的,经验比较丰富的设计公司,在UX方面做得比较好。他们经常去海外学习。在今天的演讲上也可以看到。很多的公司对国外(UX行业)新的概念一点也不模糊。但普通的情况来说,发展还是比较缓慢,总体来说还是不太乐观。概念上的一些东西还不是很清晰。
 
  但是我相信这个理念会很快的传播起来。因为我看到很多学校现在都开设了这样的专业。再过几年,学生出去,会带来一起新的概念。
 
  记者:好的,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,谢谢您!
 

[错误报告] [推荐] [收藏] [打印] [关闭] [返回顶部]

  • 验证码:

最新图片文章

最新文章